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当下,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融合互联网思维,培养具有新时代特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不仅是我国教育的宏大目标,也是今后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落脚点。
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事业从技术支持的教学辅助者逐渐转向为创新教学范式的推动者,并不断向人技协作的引领者迈进,这就迫切需要革新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理念,以深入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智慧校园”一词的内涵趋向纵深发展,传统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理念,难以满足新时代的教育教学需要。
因此,探究新时代背景下智慧校园建设的价值取向、智慧校园建设的规范标准、智慧校园建设与研究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
智慧校园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有机融合,将学习环境场景化、学习过程数字化,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和服务。目前以互联网络高速泛在、校园环境全面感知、海量数据智能分析、业务应用智能全面、个性服务方便快捷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校园,其建设样态与应用范围不断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如何建设与应用是智慧校园不可回避的问题。
关于智慧校园建设,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总体框架设计与基础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如王燕基于智慧校园内涵特征与关键技术,以应用需求为导向设计了五层次智慧校园总体框架模型;蒋东兴等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理念,构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模型与技术架构模型;徐青山等将智慧校园基本内涵与系统科学结合,面向北京航空大学构建并实现智慧校园顶层设计;陈光海等在系统梳理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路和客观分析“互联网+智慧校园”的教学资源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互联网+智慧校园教学资源”统一呈现平台、统一开发平台和大数据分布式中心。
应用是智慧校园的智慧呈现,现有关于智慧校园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资源供给、校园服务升级与校园管理转型三个方面。教学资源是智慧校园的重要功能单位。朱鸿鹏基于智慧校园环境,依托开放式网络平台,通过数字化方式智能地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库,从而转变传统教学资源供给方式。于长虹基于智慧学习环境,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创新以校园生活服务、校园安全服务、运维保障服务和虚拟校园等为主要服务单元的校园公共服务体系。此外,智慧校园也可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如于长虹基于智慧校园智慧服务与运维平台实现了对教学、科研、办公等系统全方位管理。
纵观已有研究发现,尽管关于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在不断丰富与完善,但仍存在建设不规范、运用成效不显著、实践成果不落地等问题。另外,多数研究是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面对智慧校园的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但真正系统全面展现新时代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研究较少。
智慧校园建设规范标准
智慧校园建设规范标准的出台能够有效引领智慧校园建设的方向,规范智慧校园建设的内容。近年来,教育部、各省市相继出台了智慧校园建设规范标准,以期为智慧校园的设计与规划者、建设与实施者指明正确方向。基于此,本研究从教育部、省(直辖市)、市三个层面,共选取14份智慧校园建设规范标准作为分析样本进行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本研究为了分析教育部、省(直辖市)、市三个层面共14份智慧校园建设规范标准的情况,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智慧校园建设规范标准的指标项与描述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找出智慧校园建设规范标准中的异同,从而判断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具体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14份智慧校园建设规范标准具有以下特点:
目标导向正确。
正确的目标导向能够引领智慧校园建设方向。通过分析可知,推进智慧人才培养所占比例为100%,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高考改革所占比例分别为14.28%与7.14%。但根据各智慧校园建设规范标准发表的先后顺序与主要内容可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高考制度改革逐渐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新取向。
建设原则清晰。
清晰的建设原则使得智慧校园建设有规可依、有据可循。通过分析可知,在建设原则中,融合创新与应用驱动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85.71%与57.14%,其次分别是统筹规划、特色发展与以人为本,所占比例分别为35.71%、35.71%与14.28%,可见以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将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新规范。
环境建设完善。
环境建设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可知,在环境建设中,网络环境所占比例最大,为100%,其次分别为数字终端、智慧课室、网络安全与网络空间,分别占比50.00%、50.00%、50.00%与42.86%,可见智慧校园环境建设建不仅注重物理环境的搭建,也注重虚拟空间的构建,更注重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全面衔接与融合,以全面构筑虚实融合一体化的新型智慧校园环境。
资源服务具体。
通过分析可知,资源的开发、应用与共享在资源服务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5.71%、85.71%、64.29%,可见智慧校园建设不仅需要关注资源的建设,也要关注资源的应用与共享。
创新应用多维。
创新应用的具体显现是落实智慧教学、管理、评价、服务等方面。通过分析可知,智慧校园应用主要落地在教学(100%)、管理(78.57%)与服务(64.29%)上。可见,智慧校园建设中应用多维,但有所侧重。
人才培养凸显。
智慧校园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人才培养。通过分析可知,学生培养与教师培养所占的比例都为100%,其次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8.56%与7.14%,可见推进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与核心。
机制保障健全。
机制建设是保障智慧校园建设的坚固护盾。通过分析可知,组织机制与制度保障所占比例最高,都为100%;其次资金保障为85.71%,协同机制、激励机制与培养机制分别为28.57%、28.57%、21.43%,可见智慧校园建设的保障机制相对健全,但需多方力量参与,协同落实各项举措。
特色示范明显。
通过分析可知,在14份智慧校园建设规范标准中,9份(64.29%)涉及打造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性应用案例,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可见智慧校园建设应以点带面,不断积累有价值、可推广、能复制的经验,最终实现示范引领。
***
本文节选自:中国电化教育,作者:谢幼如,黎佳,邱艺,黄瑜玲,转载自公众号:中国教育信息化。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